最新動態

工作有焦慮別怪基因,管控有個好方法

發表日期:2019-04-09 06:58:40 作者: Hailey 標籤: 分類:

焦慮是對事件的反應,而非事件本身。壓力+糾結= 焦慮。韌性不是從焦慮中恢複的能力,但它能幫你找到焦慮的原因,讓你客觀理性地做出選擇。

工作有焦虑别怪基因,管控有个好方法


幾乎每天我們都會聽到有人在抱怨自己很焦慮,這些焦慮與他們的工作、老板、配偶、孩子等有關。人們往往習慣性地認為,焦慮是外界的人和事造成的。可是你想過嗎,你能否在生命中徹底擺脫所有讓你煩心的人和事呢?答案當然是否定的,這會使焦慮成為你生活的常態,然後你把自己變成了受害者,將自己的快樂完全交托在別人手中。

 

這就涉及“焦慮管理”(managingstress)的基本觀點。那什麽是“焦慮管理”呢?其實就是說,焦慮是生活的一部分,你得學會控製和應對它。可是,你是否想過,這個認識有可能本身就是錯誤的。

 

 “焦慮管理”的傳統理念是一種誤導,焦慮並不是人們生活中必須與之相處的事物,我們能夠做到徹底擯棄焦慮。

 


壓力和焦慮

 

你是不是也認為有點焦慮其實是件好事?培訓中,我們經常把這個問題拋給學員,而幾乎每個學員都會點頭表示認可。接著我們還會問:“當你們焦慮時,具體是一種什麽樣的感受呢?”答案通常是各種各樣的痛苦體驗,這些感受不可能給自己帶來任何好處。試問有多少人焦慮了一整天,回到家卻對愛人說“今天我的感覺特別好,因為我很焦慮”?焦慮不會帶給人任何好處,事實上,焦慮帶給人的隻是縮短的壽命以及更痛苦的生活。焦慮永遠都不可能是你的朋友。

 

當我們提出這些問題時,總會有一小部分人持反對意見,他們說焦慮可以激發人的鬥誌和潛力,這個回答本身就沒有搞清楚焦慮的實質。這種混淆不清的觀點導致人們把焦慮錯誤地分為所謂“好焦慮”和“壞焦慮”。下麵我們將描述“壓力”和“焦慮”的異同。

 

 “壓力”指的是一種執行任務的要求,且這種要求在程度上比較強烈,但其本身並不包含焦慮的成分。因而,構建韌性的關鍵是避免將事件本身的“壓力”轉化為“焦慮”。


當人的大腦被執行任務的要求喚醒時,“壓力”就開始出現了,比如一大早你掙紮著起床,可是感覺太困了,一不小心又打了個盹,就在打盹的工夫,你猛然間清醒,意識到上班要遲到了,你的“壓力”噌噌地往上漲。

 壓力+糾結 = 焦慮


以上所描述的狀況你認為是焦慮嗎?這些隻是壓力,但是當你增加了“糾結”的關鍵因素,尤其是來回琢磨讓自己苦惱的事情時,壓力很容易轉化為焦慮。比如你遲到了,是接納自己遲到的事實,盡可能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務;還是對自己起床晚了這件事充滿內疚,對自己的行為懊惱不已,對後果擔心害怕?你是不是在上班路上急不可耐地想闖紅燈?是不是抱怨你前麵的司機,信號燈都轉綠了,他怎麽還慢悠悠?這就是把壓力轉化成了焦慮。焦慮沒有絲毫用處。信號燈不會因為你急著趕路就為你一路亮起綠燈,司機也不會因為你抱怨就能把車開得更快,什麽也不能改變你睡過頭和遲到的事實。


正如我們將看到的,發現糾結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糾結是我們應對焦慮的核心。我們想強調的是,你有選擇的權利。沒有人天生就習慣糾結,糾結是我們後天習得的行為。正因為糾結是一種習慣,所以可以改變。本書將逐步告訴讀者如何改變這種習慣。改變的過程很簡單,隻有四個步驟。

第一步,喚醒。

第二步,專注。

第三步,超然。

第四步,釋放。

生活事件迷思

 

焦慮誘因概念來自“生活事件焦慮模型”。根據該模型,我們設計了目前大家熟知的生活事件量表。我們有不少類似量表,一般包括80~100件常見生活事件,諸如換工作、孩子離開家等。根據量表中列出的事件,被試被要求回憶最近 6 個月的生活經曆,並在量表上標注已發生事件。生活事件量表遵循的理論是:一個人處理生活事件的精力是有限的,而應對每個生活事件都需要當事人做一定程度的調整和適應,都會消耗一定的精力。如果發生了足夠多的生活事件,人就可能消耗掉所有的精力,最終遭受焦慮帶來的痛苦。因此,一個人在量表上打鉤越多,這個人就越焦慮。該量表還對每個事件附有調整分值,這些調整分值是由研究人員抽選研究對象,按照焦慮滿分 100分的標準,要求測試者為每個生活事件帶來的焦慮打分,然後取平均值計算所得。

 

“生活事件導致焦慮”,這種觀念已經植根於人們的思想深處,差不多每星期,媒體都會有一些相關報道支持這種觀點。最常見的例子是搬家。在最近一次的廣播訪談節目中,有個人描述了她朋友最近遭遇的一係列生活變故,其中搬家被描述為最令人焦慮的事件,位於所有事件列表之首。本書認為,如果搬家本身是一種令人焦慮的事,那麽所有人隻要搬家就會焦慮,這很明顯是不合邏輯的。我們可以換一種思路:搬家就是把東西歸納整理打包後,從原居住地搬到目的地的過程。搬家需要做很多工作,在限定時間內做完這些事情的確很有壓力,但如果當事人沒有糾結於這些事,搬家並不會帶來焦慮。

 

生活量表中的不同事件之間可能彼此關聯。比如一個人換了工作、搬了家、背了高額債務,在這三件連續的事情中,後兩件可能是第一件事情帶來的後果。此外,不同的人對相同事件的看法和觀點也可能極其不同。很多生活事件量表通常會包括聖誕節和離婚,我們知道,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存在很大差異,包括聖誕節文化。同樣道理,對於離婚這件事,一些人可能會視離婚為絕對的災難,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離婚意味著終獲自由。


這種認為生活事件令所有人同樣焦慮的假設是相當荒謬的,即使是麵對比較極端的事件,如災難,人們的感受也不一樣。但要知道,極端事件會為當事人帶來較重大的影響。例如在生活事件量表中,最高調整分值事件是至親去世。即使是親人從長期病痛折磨中解脫而離世,家人也還是會深陷悲痛。創傷帶來的焦慮之大,會從心理上壓垮當事人,這一點和日常焦慮完全不同。

 

我們認為,事件本身並不令人焦慮,因此根本無須深入探究生活事件量表的缺陷。在此,我們想和大家共同分析眾所周知的一種說法:“令人們最焦慮的是那些無法控製的事件。”事實上,人們對事件的控製力大致上按50/50分布,也就是說50%可控,50% 不可控。我們應當控製可以控製的部分,避免做無用功—試圖控製不可控的部分。假設你所在的企業正在裁人,很不幸你的職位被取消,你糾結、憤怒、傷心,可這又有什麽意義呢?最正確的應對方式是完善簡曆,積極尋求其他機會。

 

韌性和應對策略

 

假設你正在驚濤駭浪中漂流,剛剛通過了一段湍急的水域,轉彎之後,迎麵而來的是一片廣闊平靜的水域。此刻,你能聽到前方激流奔騰、水聲更響,但眼前一道峭壁擋住了視線,讓你看不到下一個轉彎的情況。此刻,你會是什麽感覺呢?即使你無須親自經曆,也能想象到身處平靜水域時的放鬆,除此之外還有什麽感覺呢?激動、興奮,也許還有焦慮和害怕,擔心轉過峭壁之後會迎來何種挑戰。

 

河流是對生活最恰當的比喻。在生活的河流中,很少有人會長久地停留在湍流中,即使是最艱難的歲月最終也會過去。同樣,也很少有人會說他們一直處於寧靜的水域。生活就是在平靜的河流和湍流之間不斷轉換的過程。因此,如果此刻你正處於寧靜之中,那麽你必將迎來生活的湍流,但湍流並不意味著焦慮,從平靜進入生活之河下一片湍急水域,你可能會迎來壓力而非焦慮,壓力隻是執行任務的要求。從早上醒來需要做的事情到工作出錯後將發生的各種事情,給你帶來的壓力各不相同。壓力會增強人的動力,對人是有益的,但隨著漂流筏進入下一片湍急水域,至少一半人會進入恐慌狀態。結果他們的漂流筏紛紛傾覆,最終他們會失去通過這片水域的機會。這就是將壓力轉化為焦慮的例子。而具有韌性的人不會失去判斷力。韌性可以定義為平靜地越過生活中的激流的能力。

 

再來講講什麽是焦慮。我們把焦慮簡單定義為糾結,這樣可以清楚地區分“急性焦慮”和“慢性焦慮”的模糊概念。當前很多證據表明,慢性焦慮影響著人們的健康。但是二者之間的真正區別是什麽?我們可以簡單地將“焦慮”二字從“急性”後麵拿掉,也就是說,不存在“急性焦慮”這個概念。所謂“急性焦慮”,即壓力陡然升高然後回落的狀態。所有“壓力”都會呈現這樣的特征。“慢性焦慮”才是實際的焦慮。究竟是什麽導致焦慮呈慢性特征?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持續的要求,例如照顧一位罹患阿爾茲海默症的親人。當我們仔細審視焦慮帶來的身體反應時會發現,糾結還會使體內一種叫作皮質醇的激素水平升高。這種激素持續處於高水平會損害人體的免疫係統。有直接證據表明:照顧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的群體,其傷口愈合速度明顯放慢,因為其免疫係統已經受損。

 

糾結 vs 慎思

 

在照顧病患的例子中,護理者似乎需要不間斷地關注病患,其實這種狀況非常少見。更常見的狀況是,護理者繁重的工作壓力在停工的那一刻就煙消雲散,但如果他們糾結於各種煩心事,壓力就會持續形成慢性焦慮。

 

而尋求解決方案的過程是慎思(reflection),慎思需要獨立、客觀的視角。我們不建議人們淺層次地思考問題,而要深入思考問題,但重要的是不要加入負麵情緒。慎思會使得“如果……怎麽辦”變成 “如果嚐試這種方案呢?嗯,也許需要換一種思路。我們還有什麽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”。

 

我們也明確了創傷後焦慮和日常焦慮的區別。人的健康狀況需要基於特異症狀才能做診斷,創傷後應激反應障礙患者通常會出現行為方麵的一係列變化。根據這些行為變化即可做出診斷,例如創傷事件記憶的突然重現、睡眠障礙、抑鬱、焦慮等。創傷後應激反應障礙患者的以上症狀非常明顯,這種壓力非常強,以至於壓垮他們,使他們喪失正確看待事物的能力。相比之下,人們處於日常焦慮中時,很容易掩蓋自己的感受。日常焦慮有一係列的潛在症狀,人們很難將這些症狀與焦慮聯係起來。

 

那如何才能知道他人是否處於焦慮中呢?首先不要認為他會出現什麽特異症狀,也不要事先假設哪些行為與焦慮有關,隻要警惕當事人的行為變化即可。比如,抽煙者可能比以往抽得更多了,但我們無法排除其他可能導致他抽煙增多的情況,焦慮隻是原因之一。日常焦慮可能會導致個體出現一些細微的變化,比如情緒波動。遭受日常焦慮困擾的個體通常會變得性情急躁,這也解釋了為什麽處於日常焦慮中的人在工作時注意力不集中、心不在焉。無論是自己還是周圍人有行為異常的表現,這都有可能表明當事人處於焦慮中。比如有人會通過喝酒解決焦慮問題,所謂“借酒澆愁”,醉酒者想喝得酩酊大醉來減輕焦慮,但是酒醒後就會發現問題沒有解決,甚至更糟!喝酒作為應對焦慮的一種安慰方式,其實唯一的作用隻是讓人短暫忘記煩心事而已。

 

眾所周知,焦慮會加大人們對疾病的易感性。人們普遍認為焦慮會導致疾病,而且人越焦慮,可能罹患的疾病也越嚴重。焦慮存在於人的心裏,而疾病則是一種可測量的生理狀態。


當我們說焦慮導致疾病的時候,就是在說人的想法會導致身體的疾病,這種認識誇大了焦慮對健康的影響。比如大家所熟悉的致命疾病——癌症,癌症主要是基因突變或遺傳易感性導致的。癌症的發生與個體接觸的致癌物有關,例如吸煙可能會誘發肺癌,但是由於存在個體差異,有人可能抽煙抽了一輩子,到了 80 歲依然健康,而有的人可能年紀輕輕卻由於吸入二手煙就罹患癌症。在這個案例中,後者罹患癌症極有可能是基因突變或遺傳易感性較高導致的。

 

雖然焦慮不會導致諸如癌症等疾病,但是焦慮依然極大地影響著人的健康。習慣性的糾結會削弱人體的免疫係統,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易感性。更重要的是,焦慮嚴重影響著人們對幸福的體驗。當人們處於焦慮狀態時,內心會感覺痛苦,再加上焦慮對身體健康的負麵影響,最終導致壽命的縮短以及人生的痛苦。也許你的基因很強健,不會得癌症,但是由於焦慮的困擾,你會度過長長的、愁苦的人生!最重要的是,我們無法改變基因,但是我們可以利用韌性來控製焦慮。韌性是一種能夠通過培訓和練習獲取的技能。

 

將焦慮定義為糾結,似乎意味著是否焦慮完全是個人的事,好像是在免除管理者的責任,就像是說:“如果哪個人焦慮了,他停止糾結不就行了,關我什麽事?我也幫不了忙啊!”如果管理者持這樣的想法,就意味著管理者認為“我該怎麽著就怎麽著,他焦慮和我無關”。有這種想法的管理者充其量隻是一個“經理人”,而非“領導者”。雖然焦慮是當事人糾結導致的,但是如果管理者對下屬態度惡劣,工作一出錯就衝其大吼大叫;一有問題就對下屬橫加指責,認為發生錯誤的永遠是下屬,而不是整個團隊包括管理者自己的責任,那麽這個管理者配不上“領導者”的職位,他隻是一個經理人,而且是一個差勁的經理人。如果你在企業就是這樣的表現,現在正是改變的時候,而不是為自己的行為辯解,“我有時脾氣壞得像原子彈爆炸,但幾分鍾後就好了”。記住,是你的下屬在承受“原子彈爆炸”所帶來的痛苦。企業也承擔著一定的責任,企業要避免員工將工作的壓力轉變為內心的焦慮,應當怎麽做呢?隻要遵循一條簡單的原則就足夠了,那就是:避免發生那些讓員工糾結的事件。

 

我們拿管理者舉例子,並不是說韌性對於管理者比對於其他人更重要。在一個組織中,各層級人員擁有韌性都有助於工作效率和生產力的整體提高,另外,韌性的益處不僅僅表現在工作中。還記得你和伴侶上次發生爭執是什麽時候嗎?比如可能是為了誰應該收拾孩子弄亂的屋子。如果你是一個喜歡糾結的人,你會很生氣、很委屈,然後想起伴侶讓你生氣的所有事情。仔細審視一下,你會發現,伴侶之所以讓你生氣,是因為他的做法和你的不一樣,你認為你的方法肯定更好。咀嚼煩惱損害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,每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應學習如何提高韌性。

 

韌性和正念

 

要想具有韌性,就要時常檢視自己的言行。在此引入近來比較流行且需要澄清的一個概念:正念。在 20 世紀 80 年代“焦慮管理”的理念流行期間,“正念”也成了一個常用語,它究竟有什麽含義呢?你可能還不知道,這個詞是過去幾十年來心理學家發明的一個新詞,目前在企業中指的是一種提高績效的技能。正念也被用於心理治療,目標是使被治療者少一些不開心。

 

運用正念的另一種方法是自問“正念”這個詞的根本性含義:自己的內心究竟裝著什麽?如果你焦慮,那麽你的內心就充滿了負麵的糾結。也許你隻是盤算著下周末的活動,內心並沒有糾結顧慮的東西,那麽我們將此狀態稱為“醒著睡覺”(waking sleep)。這種狀態有點像做白日夢,比如沒有任何有壓力的工作要做的情況下,我們的思緒有可能會在下周假日計劃的細節中徜徉。這種做白日夢的狀態就是“醒著睡覺”的狀態,我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,而且想法變成了非常真實的場景,就像晚上睡著時做夢一樣。正在夢中飄蕩時,忽然一個同事過來找你,你一下子從夢中醒來,可能會問“你說什麽”。“醒著睡覺”狀態不會像糾結那樣給我們帶來身體的傷害,問題是你“醒著睡覺”的時候是不是還有其他重要的工作要做,比如需要看完桌上的報告。如果你沒有把手頭工作完成就開始“醒著睡覺”,那麽你醒來後迎接你的將是一連串的工作清單以及由此帶來的壓力。

 

“醒著睡覺”和慎思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。那些“醒著睡覺”或做白日夢較少的人往往工作效率更高,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得時時刻刻保持清醒,而是說要盡力在更多時間裏保持更清醒的狀態。不光在工作中,這個原則在生活中也非常重要。想想看,有多少次你對配偶或朋友說“什麽?再說一遍”。“醒著睡覺”經常會發生,因為人對周圍事物熟悉之後就會感覺無趣,於是思緒會飄走。保持清醒狀態的關鍵是專注。我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引開,但是我們可以學習控製它。

本文來源: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?src=11×tamp=1532318612&ver=1015&signature=osqIvCBT8c1n5Cx8IrDm-dgfnivDEVJDIEVBa7SbhmzGocwIJCJYhSdhQPvyno-6zUMYSKi2GuIS61S1qGBYo8m1u6mcFxIRB8ON0*uy4oasG5W8OCyTeo0zsA-PwDiB&new=1

合作媒體:| 美體 | 健身 | 塑形 | 美容 | 髮型 | 護膚 | 香水 | 健康 | 疾病 | 食品 | 情感 | 星座 | 祝福語 | 服飾 | 搭配 |

將本站分享至:

Copyright © -Hilarious-Delicacy Moment- All Rights Reserved.